English

从枪杆子到笔杆子

1999-01-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张炯 我有话说

一部规模宏大,涵盖古今,长达500万字10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华文学通史》,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大学者钱钟书,诗人何其芳,文学史家唐?、余冠英多年策划,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它是从远古至1989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学史的总结。这部巨著的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和他的同事樊骏、刘绍基。

非凡的少年时代

张炯原名张哲生,193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桥溪村。初中时就读于福建省三都澳省立三都中学。1947年因见该校教师打学生,引起学生公愤,他组织学生罢课,以示抗议,因为他是初中部学生自治会主席。校方认为他是学生闹事的头子,有“异党”嫌疑,以“旷课”论处被开除学籍,其实他那时并没有参加共产党,只是见义勇为的行动,以后他在家自学一年,1948年以第一名成绩被福州三一中学高中部录取,这时他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骆驼社》,并创办地下刊物《骆驼》月刊,后经人介绍才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党,还被选上福州三一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48年春,福建爆发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假和平真内战的学生运动。他以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合法身份,联合附近的英华中学、淘淑、寻文山等女子中学和华南女子学院的同学,成立了仓山区六院校学联,组织同学罢课和上街示威游行,以后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他奉命转入农村坚持斗争,回到自己的家乡后,他拿起外祖父因早年领导农民暴动而被国民党杀害后所留下的枪支,组织了游击队,建立以白云山为根据地,拥有一百七、八十人的武装队伍。四出袭击当时国民党的乡镇公所,后被编入闽浙赣人民游击队二纵队三支队,他担任支队政治委员,这时他才年仅16岁。1949年8月,这支游击队与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师后,他虽被审查而未被承认党籍(后被追认),但还是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当战士,随军继续南进,在战斗中他荣获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获得了提干,在部队工作了六年,先后在解放军十兵团司令部担任干事、书记员、分队长、文化教员等职。

活跃的青春年华

195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该系荟萃着全国著名教授,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翻墙烧毁赵家楼的著名学者杨晦担任系主任,还有许多著作等身的名教授:游国恩、魏建功、王力、王瑶、高名凯、吴组湘、林庚、朱德熙、周祖模、季镇淮。这些全国闻名的教授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又当上班学生会主席,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学习成绩多取得满分。1956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经审查后恢复了他地下党的党籍,承认了他解放前的战斗史。这时他更加意气风发,开始发表作品。先在谢冕、康式昭创办的文学月刊《红楼》上发表一系列小说和诗歌,其中散文《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中外同学之间的友谊,轰动了全校,并译成外文,传播到国外去。名师出高徒,现在经常在全国报刊上看到知名作者,有很多都出自他的同学,如著名诗评家谢冕、小说家汪渐成、诗人任彦芳,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文艺评论家陈丹晨、吴泰昌等。1958年他又与55级70多位同学集体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大家按章节分头写作,只用35天时间,一部80多万字分上下册的文学史稿完成了,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被当作发了一颗“卫星”而轰动全国。第二年又请教授们参加编委会,重新撰写了四卷本12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参加由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的编写工作,并先后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新建设》、《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评“甲午海战”兼论历史剧》、《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创作方法》,《英雄与理想》等长篇论文。尤其是他在中共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上连续发表文艺杂谈,受到当时主编邓拓的好评。

1976年11月他调任《红旗》杂志文化组召集人。1979年12月他又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担任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1991年6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3月提升为正所长、并兼任少数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1996年12月他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从此,为他开创文学创作研究的广阔天地。

丰硕的研究成果

张炯是新中国成立后,继郑振铎、何其芳之后的第七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他经过30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研究,取得很大成就,如今他已是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博士生导师和教授。为表彰他的学术贡献,国际剑桥传记中心曾授予他“二十世纪成就奖”,并颁给镌刻有他的名字的银质奖章。现在他已出版个人的文集与专著已达10多本。此外,他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史料集》,这是荟萃从1949年至1982年新中国文艺成果的宏伟工程,140万字。历时12年,终于在1990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作家生活报》曾于1987年7月5日以醒目的标题:“五年著书六部,达120万字,主编出书5部,达275万字”,来概括他的文学研究成果。尤其是最近已出版的《中华文学通史》和即将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典》(四卷,600万字),更是卷帙浩瀚,造福后代的巨大工程。多年来,他肩起中国文学研究的重担,任重而道远,成果丰硕而斐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